2010年3月3日 星期三

認字及習寫字詞的策略

認字及習寫字詞的策略 吳敏而教授

認字

一般來說小學階段女生的成績較好,男生到中學會逐漸趕上,這並非開竅與否的問題,而是中學以後老師的教學方法多元,且面臨較多不易控制的狀況,女生的乖巧能在小學時被訓練他們,會依循老師的標準或方式來做,而男生較放任較不按常規來做,但這種情況到中學時反倒能呈現出較多獨立思考的空間,會較有把握處理多元的學習,女生相對就弱下來了,因為她們大多被訓練的不會獨立思考。所以我認為重覆的練習是需要,但不要磨掉他們主動學習的創意。

所以我比較反對用一張一張的識字卡片來教認字,因為那種方式對乖巧的學生有用,而且是記憶性的東西。早期會培養出機械的思考的假「資優生」,反倒真的資優生不願接受重覆式的教學方式,因為他們腦袋靈活動、反應很快,可能寫字很慢,但想的很多。老師會懷疑怎麼資優生不會寫字,其實這得看老師評量的是哪字部分,有些學生可能寫的不好或不會寫,但他會思考。所以在初步階段,應讓孩子快樂的認字,教過的字他不會寫並不需著急,只要鼓勵他把自己的字寫出來即可。認識文字的教學,可以參考一、二年級課本中的複習單元,如部首、字的結構部分。

寫字

一、小孩開始學字其實是在「畫字」,他們看不出哪些字的結構可以黏在一起,哪些又不可以,換言之,他們寫的不一定是「標準字體」,像這三點一定要分開,月和(肉)這二個字也搞不清,孩子並不是不會,而是搞不清那一些要分開那一些要連在一起。不過大人有時也會犯一樣的錯誤,像上面所說的月和(肉),我們可能弄不清楚,但試一試就能得到解答,也沒有人因此而責我們,又何須以如此嚴苛的要求來對待小朋友呢?我們自己編書時當時要做好但小朋友寫字時不是在編書,而是表達自己的意思,所以標準不須那麼細。我們的課本所印好的字,有時也會因打字行的打字員不一樣,而出現非標準正楷的字體,這樣也會造成閱讀的人有所混淆。因此,我認為書(課本)的字要標準,但學生不一定被要求標準,一、二年級時讓他們慢慢寫,寫的漂亮,等他們寫順了,就會越寫越快,越寫越好了。所以在一年級剛開始的時候,我不建議寫那麼多的字讓他們慢慢的寫,寫得漂亮比較好,到三年級他們就可寫的比較快。

至於筆順的問題,不同的成長階段所學的標準筆順可能有所不同,也許你會發現實驗課本有不同於統編本的地方,如果看到有不一樣的地方,表示委員也有同樣的困擾。國家需要一個標準,這個標準也可以不斷的更改,但標準有時是人做出來的。像「我」字的最一筆是、(點)或(撇)其實都可以,處理筆順的人有兩種理論,第一種理論是筆順對了寫字就會寫的更快,第二種理論是筆順對了寫字會寫的更漂亮、寫字的氣勢更好。但這兩種理論執行的時候有時會發生衝突。如行書和楷書的筆順是不同的,所以要求字寫的快慢還得看你寫什麼字體。若以字的漂亮為準,「我」字的最後一筆是、(點),可以補救整個字的工整部局。若以寫字的速度為準,則最後一筆卻是(撇)較順。

由此看來標準字體的制訂原則可能有二套,且各有各的道理。站在這角度來看,所謂的標準筆是不能用來要求小學的,教師可以要求寫字從左到右或從上到下的大原則,而不必要求他們專注細部。

在我們的實驗課本中教小朋友如何去認字,字有部件以組合成一個完整字,像部首這是一種部件,是一種反覆出現的組合,常出現在其他字的結構中。如「新」字中的立、木、斤就是部件。讓孩子記住部件的筆順,可以此為基礎去猜字,中國字就是由幾種部件組合的,可以幫助孩子來記,而不須要去記字的筆順或筆劃。

所以在課本中,我們教孩子去拆字、合字,就是為了幫他們記字。等一段時間後,老師就不必一筆一劃全部教了,因為基本組合字的結構,他們都已經會了。所以我認為在低年紀的時候,是幫助小朋友認識這些簡單的組合。我們幫他們拆字、合字,然後他們知道這些小部件而且寫得很順。另外也教他們組合的規則,因此小朋友能夠知道在不同的字裡,這些部件可能變大也可能變小,雖然它們是同樣的東西。在「忙碌的小鎮」64頁中列出了這種學寫字的教學方式,「秘密屋」、「黃狗生蛋」已經清楚交待此項教學的操作,一年下學期「嘩啦啦」59頁中,讓小朋友知道有些字的結構是重覆出現,而且重覆出現的筆順是一樣的。所以老師教筆順的重點要放在字的結構上,鼓勵小朋友認出重覆出現的部分,並且幫助小朋友分析部件出現的順序及位置,字表複習的功能就在這裡。字表是讓人們使用,而不是給大家當作教材。我還希望能做些延伸,讓小朋友用已學過的部分去學其他新字,老師不必再逐筆重覆教學,如此能訓練小朋友的獨立學習。

每一實驗課本後面均列有字表,這些字表,意在幫助小朋友挖東西出來。有時孩子記得學過某個字,但他忘了怎麼寫,字表就是在提供他去想起學過的那個字。這個操作能幫助孩子到三年級時,知道如何運用字典來查生字。例如孩子忘了「推」怎麼寫,老師不要急著寫給學生看,要孩子去查字表,讓他們自己學習如何處理問題。

字表中紅色的字是建議的習寫字,沒有建議的則不必教。因為那些字沒有連貫性,學過也容易忘。一課中大概寫十個生字就夠了,老師也可以自己去選字。學寫字有幾個原則:

(1)先以筆劃少的為主。第一冊不超過十三筆,第二冊則不超過十六筆。

(2)先寫重覆出現的常用字,因這些字較熟悉,能與生活經驗結合。

(3)選擇能與其他字合起來造成很多詞的字。即選用法的字,像「己」這個字,若要用來造詞是很困難的,它的構詞率很低,筆劃雖少,但第一、二冊中,我們並不急著教。

(4)選擇小朋友認為自己會寫的字。有些字是小朋友覺得已經會寫了,他自己若不想寫也沒關係,因為這是鼓勵孩子自己去學習的一個機會,讓他學習不會的時候該怎麼辦,而已經會了的時候又該怎麼辦。我們曾在考試的時候,給孩子一篇文章,要他圈出會的字,寫出幾個會寫的字。有的小朋友會寫難的,簡單他不會去圈寫。所以即使他把難的字拿來抄寫,抄得像,我們就都給分,這個用意是在鼓勵他們不怕寫字。

再者,有時不要讓學生太依賴老師批改作業上的對錯,反倒可以由學生互相比較所寫的字,老師沒教過的學生會寫,寫的不完全對也沒什麼關係。如果老師一筆一筆的糾正錯字,對低年級的學生是很傷心靈的。這個觀念與作法,老師應可以和家長溝通,得到家長的認同。

意義最小的單位是詞而不是字,字的使用改變很大,詞的用法在不同文章中也不盡相同。詞可分為三類:

第一種是口頭語言既有的,可以懂得它的音與義,但不認識形。一年級出現的詞是常用詞,口頭語言即有,所以是小朋友聽得懂的,他懂得詞意,不會的只是那個詞長的什麼樣子。所以一年級要用的詞是不需要查字典,不須特別釋解的。小朋友可以延伸用這些詞來造句,讓他們用這些句中的詞來認字。

第二種是有組合性的概念,如海鷗,對不住在靠海的人來說,他懂鳥,從圖片中也知道海,那麼拿圖片告訴他這就是海鷗,海鷗一詞也就教完了。再如公主與王子,在生活經驗中不常見,但透過想也可理解。這些都是概念較簡單,在他們想像能力中可以做到的,這些詞也會出現在實驗課本中。而且,我們實驗課本中有很多圖畫來表現字詞(如象形字),讓小朋友得到這個字詞的概念,以了解課文的內容。詞義有時是透過故事、圖片來了解的。低年級要學習到文字書本中所擁有的新的意義,並且也教他們學到如何閱讀。

第三種是較抽象的概念,要靠語文的定義而來,可能需要透過教學及長時間的討論。在一、二年級是利用舊知識、舊經驗到閱讀,口頭上有的經驗可以利用就夠了,通常這些詞是名詞和動詞。三、四年級就更進步學到不一定與生活經驗有關的東西,他們要從閱讀中得到新知,以期能靈活動運用文字。

但是小朋友的學習仍存在著錯別字的問題,許多老師有二種方法處理錯字:

(1)每次孩子寫錯字時就盯著他改正,並且罰他多寫幾次。

(2)為了預防寫別字,所以就要孩子反覆抄寫。

  我認為寫單字是沒有用的,比方叫孩子只寫推動推動推動時,他不知道此推動「推」就是推拿的「推」,所以下次他還是不一定會寫「推拿」兩個字。我的處理方式是這樣:

(1)大量閱讀

碰到同樣的字的機會多,認識這個字的用法就多,幾次習慣後就熟悉這個字了,所以多花時間去閱讀的意義就在此。我的實驗本的課文長、文字多,這並不是要老師全部去教,而是要提供孩子閱讀的機會。

(2)寫

鼓勵孩子從小寫話,寫出他心裡的想法,錯也沒關係。例如老師教過十個字後,可以用這些字來編個故事,或寫一些跟電視節目(如三國演義)有關事情,這樣的做法會讓孩子活用這些字,而字、詞就是小朋友表達想法的工具。所以教他們學會這些字,不是為了來考他們,而是要他們學會如何運用文字來表達思想。在低年級寫錯字是自然的現象,因為他們還沒學會,只是在半懂半猜的階段。所以老師不要只片斷教單字,而要讓學生會表達、會活用,盡量鼓勵他們去猜字,不會的字用注音也可以,千萬不要因此而扣分或責任他們。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