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3日 星期六

貨幣進化史

香港的中國文化院
有很詳備的文化歷史地理說明
http://www.chiculture.net/

貨幣進化史

http://www.chiculture.net/0901/html/index.html

2010年3月10日 星期三

介紹一本書是如何構成的

我在為女兒的讀書會找資料時
看到這個網站
是用簡報方式
介紹一本書是如何構成的

http://reading.pppst.com/partsofabook.html

2010年3月3日 星期三

香港中文大學的中文教學網

http://www.chineseedu.hku.hk/

因為在找尋做中國文字動畫如象形文字,才找到這個中文大學的網站。

其中的現龍系列和資料庫中收錄五百多個漢字,還提供各種不同的搜字方法,分別是:構件查字法、部首查字法、筆畫查字法、拼音查字法、直接輸入法和字群搜字法。資料庫除了顯示字音、字義外,尚包含相關的詞語、例句、字形(結構、部首、筆畫、筆順、文字由來)等資料,功能有如互動小字典,深入淺出的讓學生對漢字的理解和運用有更確切的認知。

認字及習寫字詞的策略

認字及習寫字詞的策略 吳敏而教授

認字

一般來說小學階段女生的成績較好,男生到中學會逐漸趕上,這並非開竅與否的問題,而是中學以後老師的教學方法多元,且面臨較多不易控制的狀況,女生的乖巧能在小學時被訓練他們,會依循老師的標準或方式來做,而男生較放任較不按常規來做,但這種情況到中學時反倒能呈現出較多獨立思考的空間,會較有把握處理多元的學習,女生相對就弱下來了,因為她們大多被訓練的不會獨立思考。所以我認為重覆的練習是需要,但不要磨掉他們主動學習的創意。

所以我比較反對用一張一張的識字卡片來教認字,因為那種方式對乖巧的學生有用,而且是記憶性的東西。早期會培養出機械的思考的假「資優生」,反倒真的資優生不願接受重覆式的教學方式,因為他們腦袋靈活動、反應很快,可能寫字很慢,但想的很多。老師會懷疑怎麼資優生不會寫字,其實這得看老師評量的是哪字部分,有些學生可能寫的不好或不會寫,但他會思考。所以在初步階段,應讓孩子快樂的認字,教過的字他不會寫並不需著急,只要鼓勵他把自己的字寫出來即可。認識文字的教學,可以參考一、二年級課本中的複習單元,如部首、字的結構部分。

寫字

一、小孩開始學字其實是在「畫字」,他們看不出哪些字的結構可以黏在一起,哪些又不可以,換言之,他們寫的不一定是「標準字體」,像這三點一定要分開,月和(肉)這二個字也搞不清,孩子並不是不會,而是搞不清那一些要分開那一些要連在一起。不過大人有時也會犯一樣的錯誤,像上面所說的月和(肉),我們可能弄不清楚,但試一試就能得到解答,也沒有人因此而責我們,又何須以如此嚴苛的要求來對待小朋友呢?我們自己編書時當時要做好但小朋友寫字時不是在編書,而是表達自己的意思,所以標準不須那麼細。我們的課本所印好的字,有時也會因打字行的打字員不一樣,而出現非標準正楷的字體,這樣也會造成閱讀的人有所混淆。因此,我認為書(課本)的字要標準,但學生不一定被要求標準,一、二年級時讓他們慢慢寫,寫的漂亮,等他們寫順了,就會越寫越快,越寫越好了。所以在一年級剛開始的時候,我不建議寫那麼多的字讓他們慢慢的寫,寫得漂亮比較好,到三年級他們就可寫的比較快。

至於筆順的問題,不同的成長階段所學的標準筆順可能有所不同,也許你會發現實驗課本有不同於統編本的地方,如果看到有不一樣的地方,表示委員也有同樣的困擾。國家需要一個標準,這個標準也可以不斷的更改,但標準有時是人做出來的。像「我」字的最一筆是、(點)或(撇)其實都可以,處理筆順的人有兩種理論,第一種理論是筆順對了寫字就會寫的更快,第二種理論是筆順對了寫字會寫的更漂亮、寫字的氣勢更好。但這兩種理論執行的時候有時會發生衝突。如行書和楷書的筆順是不同的,所以要求字寫的快慢還得看你寫什麼字體。若以字的漂亮為準,「我」字的最後一筆是、(點),可以補救整個字的工整部局。若以寫字的速度為準,則最後一筆卻是(撇)較順。

由此看來標準字體的制訂原則可能有二套,且各有各的道理。站在這角度來看,所謂的標準筆是不能用來要求小學的,教師可以要求寫字從左到右或從上到下的大原則,而不必要求他們專注細部。

在我們的實驗課本中教小朋友如何去認字,字有部件以組合成一個完整字,像部首這是一種部件,是一種反覆出現的組合,常出現在其他字的結構中。如「新」字中的立、木、斤就是部件。讓孩子記住部件的筆順,可以此為基礎去猜字,中國字就是由幾種部件組合的,可以幫助孩子來記,而不須要去記字的筆順或筆劃。

所以在課本中,我們教孩子去拆字、合字,就是為了幫他們記字。等一段時間後,老師就不必一筆一劃全部教了,因為基本組合字的結構,他們都已經會了。所以我認為在低年紀的時候,是幫助小朋友認識這些簡單的組合。我們幫他們拆字、合字,然後他們知道這些小部件而且寫得很順。另外也教他們組合的規則,因此小朋友能夠知道在不同的字裡,這些部件可能變大也可能變小,雖然它們是同樣的東西。在「忙碌的小鎮」64頁中列出了這種學寫字的教學方式,「秘密屋」、「黃狗生蛋」已經清楚交待此項教學的操作,一年下學期「嘩啦啦」59頁中,讓小朋友知道有些字的結構是重覆出現,而且重覆出現的筆順是一樣的。所以老師教筆順的重點要放在字的結構上,鼓勵小朋友認出重覆出現的部分,並且幫助小朋友分析部件出現的順序及位置,字表複習的功能就在這裡。字表是讓人們使用,而不是給大家當作教材。我還希望能做些延伸,讓小朋友用已學過的部分去學其他新字,老師不必再逐筆重覆教學,如此能訓練小朋友的獨立學習。

每一實驗課本後面均列有字表,這些字表,意在幫助小朋友挖東西出來。有時孩子記得學過某個字,但他忘了怎麼寫,字表就是在提供他去想起學過的那個字。這個操作能幫助孩子到三年級時,知道如何運用字典來查生字。例如孩子忘了「推」怎麼寫,老師不要急著寫給學生看,要孩子去查字表,讓他們自己學習如何處理問題。

字表中紅色的字是建議的習寫字,沒有建議的則不必教。因為那些字沒有連貫性,學過也容易忘。一課中大概寫十個生字就夠了,老師也可以自己去選字。學寫字有幾個原則:

(1)先以筆劃少的為主。第一冊不超過十三筆,第二冊則不超過十六筆。

(2)先寫重覆出現的常用字,因這些字較熟悉,能與生活經驗結合。

(3)選擇能與其他字合起來造成很多詞的字。即選用法的字,像「己」這個字,若要用來造詞是很困難的,它的構詞率很低,筆劃雖少,但第一、二冊中,我們並不急著教。

(4)選擇小朋友認為自己會寫的字。有些字是小朋友覺得已經會寫了,他自己若不想寫也沒關係,因為這是鼓勵孩子自己去學習的一個機會,讓他學習不會的時候該怎麼辦,而已經會了的時候又該怎麼辦。我們曾在考試的時候,給孩子一篇文章,要他圈出會的字,寫出幾個會寫的字。有的小朋友會寫難的,簡單他不會去圈寫。所以即使他把難的字拿來抄寫,抄得像,我們就都給分,這個用意是在鼓勵他們不怕寫字。

再者,有時不要讓學生太依賴老師批改作業上的對錯,反倒可以由學生互相比較所寫的字,老師沒教過的學生會寫,寫的不完全對也沒什麼關係。如果老師一筆一筆的糾正錯字,對低年級的學生是很傷心靈的。這個觀念與作法,老師應可以和家長溝通,得到家長的認同。

意義最小的單位是詞而不是字,字的使用改變很大,詞的用法在不同文章中也不盡相同。詞可分為三類:

第一種是口頭語言既有的,可以懂得它的音與義,但不認識形。一年級出現的詞是常用詞,口頭語言即有,所以是小朋友聽得懂的,他懂得詞意,不會的只是那個詞長的什麼樣子。所以一年級要用的詞是不需要查字典,不須特別釋解的。小朋友可以延伸用這些詞來造句,讓他們用這些句中的詞來認字。

第二種是有組合性的概念,如海鷗,對不住在靠海的人來說,他懂鳥,從圖片中也知道海,那麼拿圖片告訴他這就是海鷗,海鷗一詞也就教完了。再如公主與王子,在生活經驗中不常見,但透過想也可理解。這些都是概念較簡單,在他們想像能力中可以做到的,這些詞也會出現在實驗課本中。而且,我們實驗課本中有很多圖畫來表現字詞(如象形字),讓小朋友得到這個字詞的概念,以了解課文的內容。詞義有時是透過故事、圖片來了解的。低年級要學習到文字書本中所擁有的新的意義,並且也教他們學到如何閱讀。

第三種是較抽象的概念,要靠語文的定義而來,可能需要透過教學及長時間的討論。在一、二年級是利用舊知識、舊經驗到閱讀,口頭上有的經驗可以利用就夠了,通常這些詞是名詞和動詞。三、四年級就更進步學到不一定與生活經驗有關的東西,他們要從閱讀中得到新知,以期能靈活動運用文字。

但是小朋友的學習仍存在著錯別字的問題,許多老師有二種方法處理錯字:

(1)每次孩子寫錯字時就盯著他改正,並且罰他多寫幾次。

(2)為了預防寫別字,所以就要孩子反覆抄寫。

  我認為寫單字是沒有用的,比方叫孩子只寫推動推動推動時,他不知道此推動「推」就是推拿的「推」,所以下次他還是不一定會寫「推拿」兩個字。我的處理方式是這樣:

(1)大量閱讀

碰到同樣的字的機會多,認識這個字的用法就多,幾次習慣後就熟悉這個字了,所以多花時間去閱讀的意義就在此。我的實驗本的課文長、文字多,這並不是要老師全部去教,而是要提供孩子閱讀的機會。

(2)寫

鼓勵孩子從小寫話,寫出他心裡的想法,錯也沒關係。例如老師教過十個字後,可以用這些字來編個故事,或寫一些跟電視節目(如三國演義)有關事情,這樣的做法會讓孩子活用這些字,而字、詞就是小朋友表達想法的工具。所以教他們學會這些字,不是為了來考他們,而是要他們學會如何運用文字來表達思想。在低年級寫錯字是自然的現象,因為他們還沒學會,只是在半懂半猜的階段。所以老師不要只片斷教單字,而要讓學生會表達、會活用,盡量鼓勵他們去猜字,不會的字用注音也可以,千萬不要因此而扣分或責任他們。

象形字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

象形 [纂]慎曰: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故象形字,當象物之形。除日月,有魚、馬、鹿、刀之字,俱象物之形。


說文敘:「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


屬於「獨體造字法」。用文字的線條或筆畫,把要表達物體的外形特徵,具體地勾畫出來。例如「月」字像一彎明月的形狀,「龜」字像一隻龜的側面形狀,具四肢和龜甲,「馬」字就是一匹有馬鬣、有四腿的馬,「魚」是一尾有魚頭、魚身、魚尾的游魚,「鳥」則是一隻側有豐羽、下有肢爪的飛鳥,「艸」(草的本字)是兩束草。「門」字就是左右兩扇門的形狀,「戶」字則僅有一扇門。「車」字是中有車座、側有輪子、再加上輪軸貫穿其中的對稱字,「樂」字則是大鼓小鼓等樂器置於架上的象形字。而「日」字就像一個圓形,中間有一點,很像我們在直視太陽時,所看到的形態。

象形字的「正例」:純粹隨著原型畫下來的,形體上沒有太大改變,例如:日、月、禾、門、鳥等字。

象形字的「變例」共有三種:

第一種為「增體象形」:以前稱為「合體象形」或「複數象形」。例如「果」加「木」。

第二種為「省體象形」:例如「鳥」字省略中間眼睛,成為「烏」字。

第三種為「加聲象形」:例如「齒」字本沒有上方「止」字,為表示聲符而加上。(注意:這種字已向「形聲」類別發展,許多文字學者亦把這類字歸進形聲字中。)

象形字来自於图画文字,但是图画性质減弱,象徵性质增强,它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侷限性较大,因为有些事物難以描繪。

Traditional classifica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lexicography divided characters into six categories (六書 liùshū "Six Writings"), which are described below. This classification is often attributed to Xu Shen's second century dictionary Shuowen Jiezi, but it has been dated earlier. The first mention is in the work Zhou Li of the late Zhou dynasty, and the six types are listed in the Hanshu of the first century CE, and in Zheng Zhong (鄭眾) quoted by Zheng Xuan (鄭玄) in his first-century commentary of Zhou Li, although the details vary. The traditional classification is still taught but is no longer the focus of modern lexicographic practice. Some categories are not clearly defined, nor are they mutually exclusive: the first four refer to structural composition, while the last two refer to usage. For this reason, some modern scholars view them as six principles of character formation rather than six types of characters.

The earliest significant, extant corpus of Chinese characters is found on turtle shells and the bones of livestock, chiefly the scapula of oxen, for use in pyromancy, a form of divination. These ancient characters are called oracle bone script. Roughly a quarter of these characters are pictograms while the rest are either phono-semantic compounds or compound ideograms. Despite millennia of change in shape, usage and meaning, a few of these characters remain recognizable to the modern reader of Chinese.

Pictograms

象形 xiàng xíng "form imitation"

Roughly 600 Chinese characters are pictograms—stylised drawings of the objects they represent. These are generally among the oldest characters. A few, indicated below with their earliest forms, date back to oracle bones from the twelfth century BCE.

These pictograms became progressively more stylized and lost their pictographic flavor, especially as they made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oracle bone script to the Seal Script of the Eastern Zhou, but also to a lesser extent in the transition to the clerical script of the Han Dynasty. The table below summarises the evolution of a few Chinese pictographic characters. Where no modern simplified form is provided, it is identical to the traditional character.

Oracle Bone Script Seal Script Clerical Script Semi-Cursive Script Cursive Script Regular Script (Traditional) Regular Script (Simplified) Pinyin Meaning

— rì Sun

— yuè Moon

— shān Mountain

— shuǐ Water

— yǚ Rain

— mù Wood

— hé Rice Plant

— rén Person

— nǚ Woman

— mǔ Mother

— mù Eye

— niú Cow

— yáng Goat

mǎ Horse

niǎo Bird

guī Tortoise

lóng Chinese Dragon

fèng Chinese Phoenix

注音符號的由來

注音符號的由來 (引用來源 南方論壇)




ㄅ 「包」之古字,說文解字:「勹,裹也,象人曲行,有所包裹。」,讀「ㄅㄠ」 取其「ㄅ」聲

ㄆ 說文解字:「攵,小擊也。」即手執竿輕敲,讀「ㄆㄨ」(撲) 取其「ㄆ」聲

ㄇ "冪"的本字。遮蔽覆蓋之意,古音「ㄇㄧˋ」 取其「ㄇ」聲

ㄈ 說文解字:「匚,受物之器。」古代一種盛物的器具,讀「ㄈㄤ」(方) 取其「ㄈ」聲

ㄉ 古之「刀」字,讀「ㄉㄠ」 取其「ㄉ」聲

ㄊ 古之「突」或「凸」,讀「ㄊㄨ」 取其「ㄊ」聲

ㄋ 古之「乃」字,讀「ㄋㄞˇ」 取其「ㄋ」聲

ㄌ 古之「力」字,讀「ㄌㄧˋ」 取其「ㄌ」聲

ㄍ 說文解字:「巜,水流澮澮也。」川之小者,田間的水道,讀「ㄍㄨㄥ」(工) 取其「ㄍ」聲

ㄎ 說文解字:「丂,氣欲舒出,勹上礙於一也。」氣受阻礙而無法舒出或行而不利 ,讀「ㄎㄠˇ」(考) 取其「ㄎ」聲

ㄏ 古之「ㄏ」字,山側避風雨之居處,讀「ㄏㄢˇ」(罕) 取其「ㄏ」聲

ㄐ 古之「糾」字,說文解字:「丩,相糾繚也。」,讀「ㄐㄧㄡ」 取其「ㄐ」聲

ㄑ ㄑ:水小流。同"畎"、田間溝渠。讀「ㄑㄩㄢˇ」(犬) 取其「ㄑ」聲

ㄒ 古之「下」字,讀「ㄒㄧㄚˋ」 取其「ㄒ」聲

ㄓ 古之「之」字,讀「ㄓ」 取其「ㄓ」聲

ㄔ 明.張自烈.正字通:「左步為彳,右步為亍,合彳亍為行。」 彳:左腳的步伐。讀「ㄔ」 (吃) 取其「ㄔ」聲

ㄕ 古之「尸」字,讀「ㄕ」 取其「ㄕ」聲

ㄖ 古之「日」字(象形),讀「ㄖ」 取其「ㄖ」聲

ㄗ 古之「節」字,誤讀或借作「ㄗ」音。讀如(早)之聲 取其「ㄗ」聲

ㄘ 古之「七」字,誤讀或借作「ㄘ」音。讀如(草)之聲 取其「ㄘ」聲

ㄙ 古之「私」字,讀「ㄙ」 取其「ㄙ」聲

ㄚ 古之「ㄚ」字,廣韻:「丫,象物開之形。」物之歧頭曰「ㄚ」,讀「ㄧㄚ」 (押) 取其「ㄚ」韻

ㄛ 古之「呵」字,說文解字:「ㄛ,反丂也。」。讀如(或)之韻 取其「ㄛ」韻

ㄜ 「ㄛ」之轉化,由"ㄛ"添筆而成。讀如(峨)之韻

ㄝ 古之「也」字,讀「ㄧㄝˇ」 取其「ㄝ」韻

ㄞ 古之「亥」字,讀「ㄏㄞˋ」 取其「ㄞ」韻

ㄟ 「流」也,讀「ㄨㄟ」(威) 取其「ㄟ」韻

ㄠ 說文解字:「幺,小也。」"么"的本字。小也,細也。讀「ㄧㄠ」 取其「ㄠ」韻

ㄡ 握於手之象形字,讀「ㄧㄡˋ」(又) 取其「ㄡ」韻

ㄢ 說文解字:「ㄢ。艸木之華未發然」。花苞之象形,其意「含」也。讀「ㄏㄢˊ」 取其「ㄢ」韻

ㄣ 古之「隱」字,又作"乚":匿也。讀「ㄧㄣˇ」 取其「ㄣ」韻

ㄤ 玉篇.尢部:「尢,跛、曲脛也。」腳跛也,讀「ㄤ」(骯)

ㄥ 說文解字段玉裁注:「ㄥ,古文厷,象形,象曲肱。」。厷讀「ㄍㄨㄥ」(供) 取其「ㄥ」韻

ㄦ "兒"的簡化字。讀「ㄦˊ」

ㄧ 「一」是數字之始,讀「ㄧ」

ㄨ 古之「五」字,讀「ㄨˇ」

ㄩ 說文解字:「凵,飯器,以柳作之。」古盛飯之器,讀「ㄩ」(淤) 國語注音符號

最初的構想者是章炳麟先生,是清末民初的國學大師和語言文字學家

以下是修訂注音符號的過程:

西元1900年 王照於模仿日本假名於河北制定 "官話合聲字母" .



西元1902年 京師大學堂總教習吳汝倫赴日本考察教育政策, 瞭解到共同語的重要, 回國之後主張以北方官話為標準, 制定國語, 這是 "國語" 一詞第一次被當作共同語在中國被提出.



西元1910年 資政院議員江謙倡言: "凡百創作, 正名為先, 官話之稱, 名義無當, 話屬之官, 則農工商兵, 非所宜習, 非所以示普及之意, 正統一之名, 將來奏請頒布此項課本時, 是否須改為國語課本以定名稱. " 於是清政府改稱官話為國語.清政府學部於上海召開中央教育會議, 通過 "統一國語辦法案" , 準備將以北方官話為標準的國語推行到全國, 後來隨著清政府的失敗而沒有推行.



民國2年 7月10日 國民政府教育部在北平召開臨時教育會議.

8月 7日 通過 "採用注音字母案" , 決定制定標準國音字母.

12月 教育部成立 "讀音統一會" 章程, 由吳敬恆出任籌備主任, 各地方代表每省兩人, 由各省行政長官遴選, 蒙藏各一人, 由在京蒙藏機關選派, 華僑一人, 由華僑聯合會選派, 教育部得延聘委員, 無定額, 任務為審定法定國語, 均析國音音素, 采定字母, 每一音素以一字母表之.



民3 2月15日 讀音統一會在北平正式召開, 由吳敬恆出任會長, 王照出任副會長.

5月 22日 讀音統一會閉幕, 共核定標準國音六千五百餘字, 並由章太炎 "取古文, 篆, 籀徑省之形" 制定 "注音字母" 共三十九個, 後來因為教育總長變動而擱置.



民4 讀音統一會會員成立讀音統一期成會, 要求教育部將制訂的注音字母推行到全國.



民5 10月 民間所組成的國語研究會成立, 由蔡元培出任會長, 張一麟出任副會長, 任務為調查各省方言, 選定標準語, 編輯語法辭典, 國語書報及標準語教科書, 促成注音字母頒布.

11月 讀音統一期成會在北平創立注音字母傳習所, 出版官話注音字母報.



民7 11月 23日 教育部公佈 1913 年所制定的三十九個注音字母和四聲點法, 其中有三個字母不使用, 實際使用三十六個.

12月 教育部公佈 "國語統一籌備會規程" .



民8 4月 教育部公佈公佈注音字母次序. "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 正式成立,會長張一麟, 副會長袁希濤, 吳敬恆, 其餘成員大多為國語研究會成員, 下轄漢字省體委員會, 國語羅馬字拼音研究委員會, 審音委員會,國語辭典委員會, 國語辭典編纂處.

九月 吳敬恆修訂的國音字典初版.



民9 5月 20 教育部國語統一籌備會審音委員會將ㄜ字韻母從ㄛ字韻母獨立出來.



民11 注音符號書法體式公佈.



民12 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第五次大會, 組織國音字典增修委員會, 確定國語 "國音京調" 的原則.



民14 12月 20 國音字典增修委員會完成增修稿本.



民19 4月 29 國民政府行政院訓令注音字母改名為 "注音符號" .



民20 教育部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為便於書寫跟編排字典, 詞典重定注音符號次序, 把ㄧㄨㄩ三個符號移到最後.



民21 錢玄同, 趙元任, 汪怡制定國音常用字彙.



民24 1月 14 注音符號印刷體式公佈符號印刷體式公佈



所以說是經過許多專家學者的討論~反覆研究修改而成的喔

學台語

也不知為什麼
女兒自己主動提起要我教她台語
我ㄧ方面也很開心
主動的學習是最有力量的
正不知教些什麼 正好僑教雙週刊就有教材

http://edu.ocac.gov.tw/culture/biweekly/603/a.htm